首页 > 经验交流 > 典型经验

宜昌市西陵区云集街道党工委:培育生态小公民的街道实践

时间:2019-05-31浏览:4375次来源:西陵区云集街道党工委

    云集街道位于宜昌市中心城区西陵区的核心区域,辖区面积1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万人。近几年来,我们坚持“老少携手,生态同行”,充分整合辖区资源,以典型引领,社会组织推动,深入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
    一、围绕共驻共建,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的统筹作用
    我们坚持党建带关建,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共同推进。
    一是街管资源实起来。云集街道和社区两级共建有12个“关工委”组织,有110支“五老”志愿者队伍、2650名“五老”志愿者。党工委把“生态小公民”教育拿在手上抓,按照“明职责、筑网络、壮队伍、搭载体”的思路,制定《云集街道“生态小公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23名街道干部、192名社区干部“一至二人联系一支‘五老’队伍,一人联系一户生态家庭、一家建立一个实践档案”,实现了11个社区、134个小区全覆盖。
    二是辖区资源聚起来。云集街道是宜昌市大部分市直机关所在地,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纳入文明单位创建重要内容,促进辖区126家单位1.5万名干部职工参与进来,着力提升3万家庭的文明素养。我们先后与辖区11所大中小学校合作,开展“大手牵小手,生态环保志愿行”活动,广泛动员1.1万余名“生态小公民”积极参加环保宣传、植绿护绿、垃圾分类、清洁江滩等各类实践。2018年6月,我们和辖区单位宜昌滨江公园管理处共同推出了“50里滨江画廊”共建共享行动,动员滨江公园沿线27个社区和18所中小学校,把宜昌滨江公园打造成全市青少年的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先后有3000多名中小学生来到滨江公园植树护绿,目前已认养各种树木2356颗。
    三是联动资源活起来。云集街道位于老城区,市场主体多,社会组织多。我们将这些团体引向“主战场”,同时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参与热情,助力“生态小公民”培育。2017年以来,街道联合辖区多家生态环保社会组织,推出“保护长江母亲河”少儿专场活动150次,累计参与达5000人次。孩子们在寒暑假期间,已习惯到江边“打卡”,参与生态社会组织的活动。陈伟康等一批社会组织环保达人走入中小学课堂,累计到辖区学校开展校园生态宣讲26次。今年,在辖区企业华美达酒店的支持下,我们和阿拉善SEE协会、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合作,在辖区中小学开设“生态小公民大课堂”,先后邀请陪伴中国最后一只白鱀豚“淇淇”生活20年的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刘仁俊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长徐世球教授等1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20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讲述长江大保护和水生动物保护故事,着重培养“生态小公民”的责任意识。
    二、坚持入巷入户,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托底作用
    我们发挥城市社区联系千家万户的优势,走实联系居民“最后一步路”,让培育生态小公民在社区落地生根。
    一是“生态教育”植入千家万户。近几年来,街道开展“党员责任区闪光行动”,我们发动72个基层党组织,调动2218名社区自管党员和生态志愿力量,进楼栋、入家庭,广泛调研家庭生态习惯,找准进入家庭的关节点,以“生态漫画”形式,推出了涵盖“生态公约、生态账本、生态实践”的《生态“绿皮书”家庭手账》,向辖区3万个家庭免费发放,方便孩子和家长一道点点滴滴记录低碳生活轨迹,有形有效把“绿色生活,从家起航”的理念植入家庭。据初步统计,辖区长期记录手账,践行环保家庭占比达到78%。受《手账》启发,辖区宜昌市五中805班的初二学生邹晓米,主动要求母亲和他一起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号召爷爷奶奶和父母开展家庭垃圾分类收集,还在班上宣讲学到的环保知识,呼吁同学们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在他的带动下,10多名同班同学坚持每周末一起参与生态公益活动,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二是“环保课堂”开到城市末梢。我们用好用活生态教育社区主阵地,白龙井社区积极与辖区学校合作,建立了全市首家国家级社区科普大学,聘请“五老”教师志愿者48人,将“环保课堂”延伸到小区院落。三年来,累计开展活动143次,开班249课时,辐射人次超过15000人。体育场路社区香山铭苑小区的退休教师朱忠菊在社区支持下,开办了“朱奶奶工作室”,长期带领居住在小区的100余名小朋友,将一件件废旧物品制作成美观实用的生态工艺品,装点在小区的各个角落,激发了小区居民参与环保热情。
    三是“绿色文化”遍地生根发芽。我们锁定“生态知识知晓率90%、生态公益活动参与率90%、生态建设宣传覆盖率100%” 目标,在辖区小街小巷建设生态走廊56处6550平方米,大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建立“生态大讲堂”社区轮值制,每月邀请一名专家、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批活动。近两年来,11个社区134个小区共采取论坛讲座、知识竞赛、微信推送等形式,开展各类环保宣传活动300余次。力促生态要件融入社区小区,我们将生态元素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必备要求,落实“有绿植、有公约、有讲坛、有活动、有良方、有典型”六有标准,建成“生态小区”35个。
    三、突出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
    我们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认真做好“天大的小事”。
    一是“一老带一小”。调查发现辖区有很多老人退休后帮助子女带小孩,于是我们通过引导老人热心公益,把生态文明的种子一同播撒进孩子的心灵。原宜昌市档案局局长李家法,退休后每周末和节假日坚持参加清理长江沿岸垃圾等活动,带动了一批退休老干部参与。孙子向禹瑄也深受感染,周末经常跟着爷爷一起参加。李家法把孙子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片段剪辑做成视频短片,作为家庭作业交到学校,班上的其他孩子看后,纷纷表示,宜昌是全国文明城市,我们要当城市的主人,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越来越多的同学在爷爷奶奶的带领下参与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原宜昌市公厕管理所党支部书记, 63岁的杨自会,退休后先后兼任20所中小学的德育辅导员,长期在学生中宣讲生态环保知识。她说,“看到孩子们如此热心环保,是我们老环卫人最高兴的事。”
    二是“一小牵一家”。现在独生子女多,孩子往往是一个大家庭的轴心。一个“生态小公民”就可以带动一个家庭融入生态实践。我们坚持开展生态家庭、环保达人、生态小区评选活动,把生态实践作为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西陵区“环保小卫士”、辖区红星路小学202班同学全定安,每周末准时参加七点半的清洁江滩公益活动。还说服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共同加入“三峡蚁工”生态公益组织,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清晨,总能看到这一家三代五口人共同清理江滩的坚定背影。
    三是“一家传百家”。居住在白龙井社区70岁的孙昌煊老人,是原湖北开关厂的退休工程师。他自发组建小区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清理铁路沿线环境卫生,带动了白龙园小区上百户家庭争相加入。他在家中自创“低碳温湿法”,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降低湿度,减少碳的排放,平均节省能耗40%,周边家庭纷纷学习效仿。今年3月24日,西陵区将孙昌煊老人请到了区委中心组学习课堂,给全区200多名领导干部上了一堂《健康环保,低碳生活》实践课。现在,“家庭健康环保行动”在西陵区干部中已蔚然成风。
    四、着眼常态长效,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
    一是壮大社会组织。2016年初,我们发现宜昌江滩上有十多个人,不管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的清晨,他们都在捡拾垃圾、清洁江滩,从不间断。得知这群人的牵头组织者,是我们辖区的一位居民后,我们主动联系他并给予支持,引导他们成立了现在全省闻名的长江生态保护公益组织“三峡蚁工”。目前,“蚁工”团队常驻志愿者发展到800多人,他们累计开展清洁江滩等志愿活动600多场次,捡拾垃圾800余吨,参与人数达4万人,其中在校中小学生2万多人,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报道,发起人李年邦也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荆楚楷模。受此启发,我们在街道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专门推动社区公益组织发展。截至目前,已培育“三峡蚁工”“稻草圈圈”“溪田书屋”等有影响的生态公益组织28家,参与人员和活动开展已涵盖宜昌全市范围。
    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宜昌市八中彭婧老师,是辖区的一名环保志愿者,以江滩为生态环保课堂,从2017年起,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190多次,这些生态小卫士们克服了夏天蚊虫叮咬、冬天江风刺骨的困难,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既磨练了同学们的意志,又让环保理念植入他们的心田,也让全校师生和更多家庭感受到了公益活动的巨大魅力。我们还联合“稻草圈圈”生态环保中心,实施江豚守护公益项目,把12名上岸渔民转岗为江豚巡护员。联合云集商会,每年坚持组织辖区少年儿童寻访江豚保护区,到中华鲟研究所学习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知识,不断扩大长江生态保护力量。
    三是常态开展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每年6月2日开展街道“生态公民日”、每月开设社区“生态大讲堂”、每周坚持开展“长江生态行”活动,共涌现出生态达人150名、生态家庭200个、生态小区35个,累计开展长江保护活动601场,参与人员达5.2万人次。2018年,我们向长江沿线11个省市发出“争做长江守护人,共圆美丽中国梦”的倡议活动,“保护长江母亲河,争当生态好公民”“生态进小区,绿色惠万家”等主题活动先后两年被央视报道,全域全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大氛围已成为云集街道的一张响亮“名片”。
    “治山治水先治人”。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老少携手的生态实践,持续培育好“生态小公民”,一定能唤醒千家万户的生态环保意识,共建美好家园。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