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典型经验

随州市曾都区西城草店子社区关工委: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关爱堡垒

时间:2018-08-06浏览:3630次来源:随州市曾都区西城草店子社区关工委

    曾都区西城草店子社区位于白云湖大坝北侧,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两委会”班子5人,社区设9人“大党委”,下设6个网格党支部,共有党员103人,常住人口3416户,9445人,其中青少年863人,未成年 1498人(其中儿童1238人),青少年残疾人5人,留守儿童17 人,特困家庭83户,困境儿童8人,单亲特困母亲14人,离退休老同志 228人,参与关工委工作 36人。
    近年来,社区党委通过建立组织抓引领、依托实体抓服务、教育引导抓传承、强化举措抓帮扶的“四抓”举措做好关工委工作,形成了党建带关建,关建强党建,关建促联建的共建共享工作格局。
    一、强组织领导,彰显红色引领
    一是壮大工作队伍。建立了由党委书记任主任,副书记任副主任,其他班子成员和五老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关工委组织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搭建了覆盖幼儿园、辖区单位、五老志愿者服务队、群团组织的工作网络。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社区关工委建立健全四点半学校管理、与留守儿童交朋友等六项工作制度,做到了以制度管事,确保教育、服务、关怀关爱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统一谋划部署。社区党委高度重视关工委和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并把它列入社区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常抓不懈。将“青少年之家”、“儿童之家”、“四点半学校”规范化建设纳入社区综合服务阵地建设,将关工委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党委书记年终述职,做到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保证关工委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强服务实体,彰显红色服务
    社区建有“四点半学校”、婚姻家庭调解室、法律服务中心、中心戒毒社区、青少年心理辅导站等六个服务平台,拥有28人“五老”志愿服务队。
    一是建立“四点半学校”。引进“阳光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设立“四点半课堂”服务点,实施“与你同行,共享阳光”项目。由专业社工结合青少年、儿童的需求,提供学业和心理健康辅导。寒暑假期间,每天由一名社区干部带班,社区“五老”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轮流值班,照看孩子,并开展红色教育,举办的“黄爷爷讲故事”、“龚爷爷教乐器”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丰富孩子课余生活。带领孩子们制作“我们的十九大”板报,通过生动的教学向孩子们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社区老党员黄增全同志是一名深受孩子喜爱的优秀志愿者代表,他用幽默风趣、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教中丰富了知识,学习了美德。
    二是建立少数民族服务站。针对辖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成份复杂、流动性强等特点,建立了少数民族服务站,成立了由“五老”人员参与的少数民族同胞服务队,对少数民族人员实行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生活难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三是建立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社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婚姻问题沟通、调查走访、心理辅导、行为指导、回访等一系列的服务工作。通过网格员入户走访,了解居民家庭情况,做好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对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测、早调处,有效引导、帮助青年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及邻里之间的关系,促进邻里和谐、家庭和睦。社区网格员入户过程中了解到,社区青年王鸣凤与公婆因生二孩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征求双方同意后,社区家调委多次入户调解,帮助打开心结,化解家庭矛盾。
    四是建立法律服务中心。关工委联合西城法律服务所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由社区法律顾问、“五老”志愿者定期为年轻的两劳释放人员和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慰藉、法律服务,进行关怀关爱。失足青年谢珊,曾因母亲早逝,父亲长期在外务工疏于管教而违法被刑拘,刑释后,社区老干部余爱品、老党员陈德芳结成帮扶,在他们长期的关爱和照顾下,谢珊重拾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后经与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取得联系,在开展技能培训后,她步入新的工作岗位,生活回归正轨。
    五是建立中心戒毒社区。投资10余万建立中心戒毒社区,由社区老民警林学成常年坐班,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与辖区范围内的吸毒青年结成对子,定期组织尿检,了解思想动态,入户走访了解家庭情况,制定帮教计划,将家庭困难人员纳入爱心基金帮扶。
    六是建立青少年心理辅导站。辅导站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社区青少年、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孩子们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
    两年来,通过四点半学校义务照看青少年、儿童1000余人次,提供心理健康咨询辅导50余人次,化解家庭矛盾12起,实现思想帮教转化82人次,为辖区 12 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慰问和帮扶,组织矫正 6 次,为辖区青少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提供强大阵地保证。
    三、强教育引导,彰显红色传承
    一是社区讲堂提升素养。关工委在每年的七一、春秋季,组织德育教育大课;在大学录取、青年入伍的通知书发放时,组织青年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组织老干部到青年家庭宣讲十九大精神,组织青年宣讲队为团员解读十九大精神;邀请湖北省经济学院朱保林教授为青少年儿童讲授《面对虐童案,如何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对家庭暴力说“不”》等知识讲座;举办以“好家风影响孩子一生”为主题的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亲职教育讲师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联合西城卫生院,在文化广场和太阳花幼儿园举办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儿童急救知识健康讲座;每季度开办社区讲堂,邀请顾德凤、兰厚芹等老模范言传身教,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科学教子的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促进文明家风建设。
    二是好父母学院促进教育。好父母学院立足服务社区年轻妈妈,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亲子活动的方式,让年轻妈妈了解科学育儿的方式方法。邀请香港卓越父母讲师讲述亲子关系以及语言的力量对孩子的影响,使广大年轻妈妈受益匪浅。
    三是阅览室促进读书。社区阅览室筹集各类书籍近2万余册,全天候提供青少年免费阅读,有200余名学生固定到社区阅读。每年寒暑假期间,社区“五老”志愿者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提高了青少年、儿童阅读水平,推动了书香社区建设。
    四、强关爱举措,彰显红色帮扶
    一是结对精准关爱。社区将困难青少年、儿童纳入精准关爱重点对象,建立了爱心公益基金,利用基金收益,将1.85万元资助金送到困难青少年和儿童家庭;社区爱心超市建立起受捐和发放两条渠道,定期向困难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发放物资,先后接济救助物资1.2 万元;以“精准关爱•守望幸福”活动为契机,入户走访了辖区困境儿童家庭,推荐3户困境儿童作为精准关爱对象上报;“六一”,社区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共唱红歌、共做游戏、赠送书籍,陪伴他们健康成长;组织党员干部、“五老”志愿者入户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开展了一对一帮扶结对活动。社区儿童刘阳,因其患先天性聋哑,父亲后又查出患有脑部肿瘤,多年的治疗和劳累成疾,使母亲患上严重的腰椎疾病,社区老军人余学成(系民营企业家),与其家庭结对帮扶,奉献爱心,先后协助社区为其家庭办理了户口迁移、大病救助、低保、医保;与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单位湖北省经济学院共同实施“一对一”爱心接力帮扶工程,与单亲妈妈杨艳、残疾儿童刘珈杏建立了长期帮扶机制,采取党员接力的方式,每月为其提供生活资助。暑期实践活动时,学院组织师生到留守儿童家中送温暖,助成长。
    二是拓展关爱范围。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下一代的自信、成长、德育、价值观的养成,与其父母,紧密相连。做好关爱困难家庭父母的工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这一工作的切入点放在促进下岗家庭的培训和再就业上。通过群团组织和人社中心为下岗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社区办事大厅显示屏,不间断地发布用工和求职信息,为求职青年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有创业就业需求的青年参加曾都区创业培训班。
近年来,社区关工委先后组织对12个困难家庭 40人实施结对帮困,资助困难儿童 8名,完成低保、廉租房申报 89户,帮助联系就业岗位 23个,为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200余人次。

 

分享至: